接连被税局稽查,为何税局如此“偏爱”
来源:匠通 随着税局系统的逐渐完善,税务稽查也越来越简单,这样就会显得税局稽查的力度越来越大,企业都不想要被税局稽查,毕竟一旦涉及到税务问题,追缴税款,缴纳罚款、滞纳金这些都是轻的,严重的可能会涉及刑事侦办,有牢狱之灾。
最近小编碰到一个会计人员吐槽“我们公司被税务稽查连查了三次,为什么税局偏偏宠我一个?”,常被税局“惦记”,是有原因的!一个地区那么多家企业,税局怎么确定查谁不查谁?我们来说说以下几种税务局确定稽查对象的方法:
1、推送案源
现在,一般省、市、县税务机关都设有风险控制管理部门,平时这些部分会对电子底账、“金三”数据进行分析,一旦发现企业的纳税数据有异常变动需要稽查时,就会把相关信息和线索推送到稽查部门,稽查部门对企业立案进行检查,也即是“中枪”了......
比如之前的一个实际案例,风控部门发现一发电厂申报数据异常,和前期的纳税申报数据不一致,于是推送此发电厂的情况到税务稽查局发现了其中的涉税问题,后补缴了几千万元企业所得税款。
所以对于风控部门关注的纳税申报数据,企业也应当引起重视,保证各类纳税申报指标在正常区间内,否则被选中的概率会大大增加。
2、检举案源
这类被检举的企业,由于举报的信息一般比较准,一查一个准,杀伤力巨大。举办来源有:竞争对手、公司内部人员、职业举报客、热心群众等。
之前网上有个段子在财税圈流传:老板,我考上税务局的公务员了,你准备跑路吧。侧面也说明了一个问题,内部人员掌握了企业更多的实际经营情况,这种举报最为精准。
3、安排案源
安排案源,就是指税务机关根据年度稽查工作任务安排,有重点的对辖区内的企业、行业进行定向检查,确定案源。
比如,某地房地产企业纳税遵从力度不高,某地建筑企业纳税情况不乐观,税务机关会把这两大行业作为本年度稽查工作重点,然后重点选取辖区内的房产企业、建筑企业进行税务检查。
4、自选案源
稽查部门根据本级税务局定制的随机抽查计划,还有打击偷逃骗坑虚开发票等计划而确定的检查对象。
如果企业存在以下这些情况之一的,“中枪”的可能性非常大。
(1)税收风险等级为高风险的。
(2)2个年度内2次以上被检举且经检查均有税收违法行为的。
(3)受托协查事项中存在税收违法行为的。
(4)长期纳税申报异常的。
(5)纳税信用级别为D级的。
(6)被相关部门列为违法失信联合惩戒的。
(7)存在其他异常情况的。
大数据时代,不管是个人信息还是企业信息,都已经属于半透明状态了,税务机关的各种监察手段也越来越高级,对于企业来讲,诚信经营,规范纳税极其重要。